2024全国科普日:点亮创新之光,提升科学素质
操控“玉兔号”模拟月球车执行月面采样任务,体验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活场景,观看“奋斗者”号印尼深海下潜样品,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力量……9月15日起,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中国科技馆开展。今年的中秋假期,“科”味更加浓厚。
2024年全国科普日持续至9月25日,活动主题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由中国科协与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21家单位共同主办,全面展现“千馆展览探未来、万场报告话前沿、千万IP创科普”的广泛动员和线上线下联动成效。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庞晓东介绍:“今年全国科普日平台汇聚了10多万场各地活动,活动开展地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今年科普日恰逢中秋假期,不少场馆、公园还精心打造了科技点亮中秋月、科普游园会、观星、科普市集、舞台剧等特色活动,为群众带来全新的过节体验。”
前沿科学:激发公众创新自信
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到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大科学装置,从空间站科学实验柜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再到人工合成淀粉、铯原子钟等重大科学成果,行走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一系列重磅科技成果竞相展出,科技发展的蓬勃气象扑面而来,激发着公众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自信。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高雅丽摄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模型前,聚集了不少拍照的人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卢晓含介绍:“这是中国首台、全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观测对象的尺度能达到分子和原子层级,包括一台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以及多台供科学实验用的中子散射谱仪,已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国产高铁轮匝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完成了大量实验。”
“火星救援”的展位前,排起了长队,一位来自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的学生驾驶火星车在规定时间内,一边穿越重重障碍,同时寻找散落的探测器,最终抵达终点。
公众体验互动设备“型号研究院”。高雅丽摄
“我们根据目前数据扫描的信息,利用三维建模对火星地表场景进行了仿真还原,并通过物理引擎模拟火星的低重力环境以及火星车的真实动力反馈。”展区工作人员说。
中国科技馆还围绕“建设外星科考站”选题,汇聚科学家们的前沿科技成果,展示最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包含FD-09低速风洞模型展示、户外自重构蜗牛机器人集群实物展示、齿肋赤藓(具备火星生存能力)实物展示、“行星风假说”模型展示以及月壤水分子研究成果展示。
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现场,类似的互动体验有很多,公众在体验游戏的同时,既能与科学零距离接触,也能切身感受到我国近些年的科技发展成就。
此外,主场活动还会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成果,例如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优秀作品展、智能无人机平台等,展现未来科技工作者青春筑梦、矢志创新的精神品质。
互动体验: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有多大?科学家有哪些坚守与突破?“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成为众多人的打卡点之一。公众在一件件真实的展品和历史资料面前驻足,通过沉浸式的多媒体互动体验,近距离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与当代科技巨擘的辉煌成就与崇高精神。
观众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高雅丽摄
今年恰逢大庆油田发现65周年、李四光诞辰135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和邓稼先、朱光亚诞辰百年,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中国科技馆推出“星耀中国科创未来”4套系列展览,每套展览面积约200-300平方米。
公众参观“星耀中国科创未来”系列展览。高雅丽摄
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副主任陈明晖说:“系列展览展示以李四光、邓稼先、吴文俊、黄昆等为代表的我国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们的坚定信念,展示新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并使更多公众能够追寻这些精神,理解这些精神的时代特质。”
“真是太厉害了!”在南水北调工程VR互动体验全景展示平台前,来自河北的游客赵瑾带着孩子佩戴VR眼镜,沉浸式走近“国之重器”,身临其境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与震撼。
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在内,今年主场活动还设置了“新兴科技助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普展”,展示了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神农智影农业数字人、“嫦娥六号”玄武岩国旗等科技成果,讲述当代科技工作者建设科技强国的生动故事。
更接地气:科技与文化互相交融
今年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中,既有体现我国北京中轴线上科技之美的专题展区,又有展示科学文化在人类科技文明史上接力与传承的行浸式游园剧片段展演,充分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交融。
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文明薪火永传承——中轴线上的古代科技专题展”以立体视觉空间和沉浸体验的方式,将中轴线上古代人民在天文学、建筑学、力学、声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和卓越成就通过科普手段向公众展示,展现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的科技之美,激发公众文化自信、科技自信。
在中国科技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手模墙”完成更新,增添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薛其坤院士的手模和寄语,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更新后的科学家手模墙。中国科技馆供图
作为今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预计到2024年中秋节期间,中国科技馆全年接待观众将突破400万人次,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占48.4%。中国科技馆自1988年正式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超7000万人次。
20余年来,全国科普日活动的持续开展在全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各方面支持科普、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带动了科普活动的蓬勃开展,促进了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据中国科协统计,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科普正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