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用专业服务架起成果转化“黄金桥”——黑龙江工研院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日期:2025-10-24 08:56:00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朱 虹

  “过去,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一直觉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院校有些高不可攀。如今,通过技术经理人对接科技总师工作,才发现专家教授就在身边,技术支持原来触手可及。”谈及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技术经理人制度,双鸭山市双兴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永华感慨道。

  工研院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具有专业化和系统化特点。他们依托工研院平台,专职深耕科技成果转化全要素、全过程服务,不仅是“中介”和“牵线人”,更是陪伴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全能陪跑员”。

  校企对接“翻译官”

  双鸭山德盟机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技术经理人韩婷婷拿着测量工具蹲在喷浆设备旁记录数据。这次用3天时间跟班作业开展的调研,让她把企业“喷浆效率低、精度差”的诉求,精准拆解为“控制精度”“结构设计”等具体技术痛点,随后迅速匹配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张忠林教授团队。

  在双方对接会上,韩婷婷当起了“翻译官”。韩婷婷告诉记者:“企业需要的是能适应煤矿复杂环境的可视化系统,教授团队的导航定位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经过三个月联合研发,可视化喷浆机器人系统成功落地,企业订单量随之增长。

  这只是工研院技术经理人精准服务的一个缩影。“我们要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技术经理人王功伟说。在黑龙江惠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转型智慧农业时,他全程跟进对接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从产品中试到市场拓展再到资本对接全程参与。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拓展了植保无人机业务,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农业新模式。

  工研院致力于构建服务全省的技术转移转化网络体系,通过汇聚资源提供服务,依托精准对接搭建桥梁。值得一提的是,技术经理人徐佳麟在工研院大庆分院工作期间,通过频繁走访企业与开展政策宣讲,一年内推动33项技术落地,合同金额超6000万元。

  创新活力“催化剂”

  在2025年初启动的省科技总师选派工作中,技术经理人队伍的专业高效充分呈现。技术经理人程璐介绍:“我们既懂企业需求,又熟悉专家优势,还借AI提升匹配精度,最终选出400名科技总师精准下沉,奔走到13个地市举办对接会。”

  这样的高效服务,源于工研院构建的全链条支撑体系:技术端建成覆盖材料、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库”;企业端联动13个地市形成动态“需求库”;政策金融端对接龙江“4567”现代产业体系政策,还联合金融机构破解融资难题。

  技术经理人得是复合型人才,既要当技术“翻译官”,又要做企业服务员。工研院院长付强说:“工研院致力于建设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坚持开展‘业务交流月’‘能力大练兵’活动,既要培养业务能力,也要强化责任意识;既要做好平台生态赋能,还要促进团队协同联动。要求技术经理人有真功夫、下苦功夫、做细功夫。”

  为让技术经理人“有奔头”,工研院推动建立专属职称评审体系,不唯论文看实绩,“促成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成为核心标准。“现在是正式职业,还能评职称,干事劲头更足了。”参与体系起草的潘欣彤坦言,职业认同感的提升让团队凝聚力更强。

  如今,工研院32名技术经理人就像龙江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激发着黑土地创新活力。他们每年对接科技人员400余人次,服务企业300余家次,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近500家,用专业服务架起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黄金桥”。